來源:中國青年報 時間:2022-01-06 14:35:50
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年輕人,怎樣考上名牌大學?一名清華大學博士生給出的答案是:家族接力。再具體一點,就是“保底收益,較低成本”。
與常見的“狀元經”不同,這位出生在“武漢周圍小縣的農村”的95后,并沒有將“怎樣考上名牌大學”,等同為做題技巧、復習策略、學習習慣等應試方法。在題為《一個家族的教育接力:經歷幾代才能上清華?》的自述文章中,作者記錄了求學的心路歷程,也表達了對家族過往的審思。
祖輩一代雖然支持子女上學,但是因為條件有限,只能采取全家“供長子上大學”的策略;父輩一代雖然離開鄉村走近城鎮,但依然習慣規避風險謀求保底收益;在作者眼中,相對保守的決策思路不僅貫穿人生前20年,也影響著其未來的人生選擇。
家族重視教育,舍得為年輕一代的教育投入,最終培養出國內頂尖高校的博士生,是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范本;不過,人生前半程奮斗所獲得的正面反饋,并沒有讓這個年輕人放下面對未來的心理包袱。在他眼中,上大學以后,“保底收益,較低成本”的種種隱患也漸次暴露。
興趣匱乏、視野閉塞、因家庭經濟條件瞻前顧后,種種因素讓作者成為大學里“總是趕不上趟的那個人”。校園生活的迷茫,甚至讓作者出現抑郁心理。后來,直到他找到了人文領域的興趣,才慢慢走出了對未來的焦慮。
由于上大學以后找不到自我定位,在更激烈的學業競爭中失利,也有個別昔日“高分考生”成為大學的失意者,甚至不得不退學,一切“清零”。獲得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,并不足以保證“穩贏”。
人們為這些高材生的遭遇感到惋惜,也要探究這些經過教育選拔機制精心挑選的年輕人,為何在有機會站到高處時“墜落”。
在很多人眼中,跨入名牌大學的門檻,就等于“上岸”成為人生贏家。但是,當教育成為衡量年輕人奮斗歷程的最耀眼標尺,難免讓人們忽視其他。家庭的羈絆,年幼遭遇的欺凌與不公,不健康的生活……那些埋藏在心底的往事,難免在成長過程中隱隱作痛。
教育的維度,不僅體現在滿足升學目的的分數上。發揚個性,培養興趣愛好,能夠對選擇和探索承擔更大責任、表現更多勇氣,都是教育應當達成的目標。
對諸多出生成長在普通家庭的學子來說,脫離實際談理想難免有些奢侈。無論如何,有了家庭傾力資助,他們才獲得來之不易的上升機會。保守而務實的策略,既是承載他們一步步接近成功的階梯,也在給他們實現更大范圍的突破制造阻力。
一個人總要脫離原生家庭,學會獨立成長。離開了家庭的支持,也實現了家族的教育期待,這些優秀年輕人需要找到新的人生意義。隨著視野的開闊,他們也形成了新的人生追求,來自于求學時代的經驗,也勢必面臨重新的篩選與過濾。
那么,社會應該怎樣為這些心懷理想又內心忐忑的年輕人賦能?首先重要的是保證一份“安全感”,創造容錯的空間。這容錯不僅需要外部社會的寬容,也在于打破內心的枷鎖。畢竟,生活不是考試做題,不應該有“一步錯步步錯”的焦慮。
放下包袱,才能輕裝前行。家族的教育接力,曾是許多年輕人走出鄉村、走出小地方的強大助力,對這份珍貴的饋贈應當珍惜和感恩。面向未來,離家的年輕人要學會獨立,學會探索,如此才能在更遠的遠方找到屬于自己的收獲。(林笙)
一人操縱200多個他人攝像頭 你的“電子眼”可能變成了別人的“偷窺神器”!
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將受重罰 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最高可判刑7年
相機、鏡頭、電影機等30多件攝影器材被盜 嫌疑男子半月內行竊18次!
南極洲最大冰川——思韋茨冰川正在逐漸融化 或將在未來三年后完全崩塌